女报记者 范开云
怎样做才算是孝顺?这一问题有标准可依了。近日,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、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了新版“24孝”行动标准:仔细聆听父母往事、每周给父母打电话、教会父母上网……
当许多网友表示要“一条一条实现”的同时,也有人产生了抵触情绪。孝顺也要有条条框框吗?在很多人远离家乡的情况下,这些标准是不是空谈?
网友:爱有标准吗
新24孝标准一发布就引发网友激烈讨论。该条微博在短短四个小时内就被转发1100多次,有近500名网友对此给出了评论。近半网友表示,“做子女的就应该这么做,以后可以逐条实现”。但也有很多人表达了质疑,网友“春草池塘”的观点颇具代表性,“连这个都要制定标准。爱有标准吗?”还有部分网友则强调了自己的无奈,“都不放假,我怎么回家?很多人连自己都顾不上,怎么往标准上靠?”
在记者随机采访的10个人中,仅有1人表示能做到其中21项,有4人能做到8项,3人做到7项,2人表示只能做到其中4项。
在新浪微博发起的一项微调查中,有18.2%的人表示“惭愧,看似小事,其实没做到”;有36.4%的人表示“想全部做到,无奈没有时间”;有54.5%的人表示“绝非做不到,只是不用心”;有45.5%的人表示“物质好满足,精神关怀需要加强”。
专家:新24孝是种导向
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认为,随着时代变迁,现代人追求自由、个性,但仪式对他们道德感的树立仍必不可少。给父母做饭、帮他们拍照、陪他们过年过节就是一种仪式。
但何中华强调,如果缺少了内心的真诚,那新24孝就有沦为形式主义的危险。
对于很多网友的质疑,何中华认为,新24孝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,体现出一种导向。大家在具体操作时,可以量力而为,不用从统计学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量化。
亚冠下注社会学教授龚晓洁表示,对于新24孝的标准,大家没有必要抵触。“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机会,一个给父母的机会,一个给自己的机会。至于具体的方法,完全可以百花齐放。”
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,与旧24孝相比,新24孝具有更强的操作性。这一点也体现出时代的变化,体现出当代老人更需要精神关怀的特质。“孝敬父母要不拘一格。”他说,孝的目的就是让父母高兴,对新24孝没有必要刻板对照,“尽自己的能力就行,没必要过于教条”。
孝与社会保障不矛盾
“新24孝的提出,对空巢老人的关爱很有引导意义。”亚冠下注社会学教授龚晓洁表示,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些养老问题开始凸显,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迈向老龄化,他们对精神关怀的需求远超过物质需求。而新24孝此时提出,更像是一个温馨的建议,“这对于80后、90后尤其具有引导意义”。
对于很多网友提出的“国家尚不能解决养老,提倡个人的孝有什么意义?”的问题,王忠武认为,孝属于“私德”范畴,在古代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,孝一度被推到“公德”的范畴,也就是把家庭伦理变成了国家伦理。如今,孝学问已经回归到“私德”范畴,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并行不悖的两个体系。“可以说养老问题主要要靠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,但提倡孝学问与之并不相悖。”
媒体链接:新24孝行动标准出炉 你能做到多少?